其他

【南极日志】天道酬勤

2017-01-16 浙大海洋传媒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


2017年1月11日


南极半岛作业区主体部分的科考作业告一段落后,大洋队各作业组在盘点收获时都喜形于色,认为已经超额完成预定作业任务,唯有海洋三所的黄丁勇作业组愁眉不展。他们研究的是底栖生物,使用的箱式取样器和底栖拖网受气候和海况影响度很大。当我们在第一断面遭遇气旋时,最先停止作业的是他们。此后的几个断面他们也努力进行了补充作业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箱式取样器经常性出现两种情况:动作正常但没有样品,或者是触发失灵,取样器没有闭合;底栖拖网情况更糟,经常出现网口上卡着巨大的砾石,拖网被划烂,只能把网袋上挂着的底栖生物作为样品收集。他们对自己的作业结果并不满意,虽然付出不少,但收获不如预期,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。


如果仅从底栖生物的角度看,黄丁勇他们的作业结果或许不尽如人意,但从海洋科学角度看,他们的发现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。比如说,箱式取样器在深海没有获得底栖生物样品,充分证明这里的海底是有砂砾组成的硬质底。硬质底在深海并不常见,但在南极半岛和威德尔海北部非常普遍。如果进一步问,洋盆常见的硅质软泥和钙质软泥去哪了?答案只能是:它们被底层洋流冲走了。这是基于我们作业结果得出的看法,但是和物理海洋目前的见解并不一致。海大孙永明博士对这一海域的文献非常熟悉,前人认为威德尔海洋盆的底层海水形成后在样品中心汇集,没有形成规模性底流。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,还是相信前人基于模式的认识?底栖生物组作业发现的事实有可能会推翻文献的现有观点,他们自己或许还没有认识到。此外,卡在生物拖网网口并拉上甲板的大砾石来历可不平凡,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冰川漂砾,其中有些还带有明显的冰川擦痕,识货的博物馆都会愿意收藏这些地质珍品。


不忍心看到其他小组欢天喜地,而其中一个小组面带愁容,还是要积极为他们安排作业机会。


昨晚队务会临时决定,利用不适合小艇、直升机作业的坏天气进行大洋科考作业。会议结束时已经是晚间20:00,召开了大洋队的紧急会议,进行了布置。好在队员们已经有前一阶段的作业经验,对如何进行都心中有数。经过短暂的准备,大家很快就各就各位。此前也知道给我们的时间天气不好,但没有想到“不好”这个形容词不够准确。天气和海况似乎想让我们领教一下南大洋的威风,前面十天她表现得过于仁慈。


到达作业区已经是11日的后半夜,底栖生物组冒着七八级的风浪完成了两个站点的作业。箱式取样器依旧未能获得样品,底栖拖网也有破损,好在划口不大,在网袋的底部有数量可观的底栖生物,组长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。


       雪龙号到达第三个作业点已是12日早晨,风速已经增强到25米/秒,海面上白浪涛涛,两万吨级的雪龙船漂移速度达到3.7节,已经不具备作业条件。在驾驶台召集了简短的会商,气象组指出东面风浪更强,而西面风力较弱,而且由于乔治王岛的屏蔽效应涌浪也弱。征询各方意见后,决定放弃东面计划内的作业点,在西面增设相应数量的站点,雪龙号驶往乔治王岛背风面,风浪果然小了很多。


底栖生物组在这几个新增设的作业点获得了丰收,其中一网的收获超过了此前十天拖网作业的总收获量。看着他们整理样品,我在一旁问:有新东西吗?黄丁勇指着盘子中排列整齐的底栖生物说“这几样我们没见过,也不认识”。他虽然年纪不大,但也具有多次参加大洋科考的经历,他不认识的东西自然价值不菲。


底栖生物组的作业不仅提供了我们对南极半岛海域底质、底流提出新见解的依据,在他们自己的学科范围也获得了不错的收成,有道是“天道酬勤”。



作者:叶瑛

编辑:吴京轩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